晚年张学良评价红军长征:除了毛泽东,换其他人很难走出一千里路
1986年7月,夏威夷欧胡岛的清晨带着潮湿的海风。岛上度假的张学良拄着球杆,看着远处的太平洋发呆。一名随行的美国友人好奇地问:“将军,若把一支三万人马丢进敌军重围,您会怎么脱身?”张学良侧身,只回了一句:“若无毛泽东,走不了一千里。”
1986年7月,夏威夷欧胡岛的清晨带着潮湿的海风。岛上度假的张学良拄着球杆,看着远处的太平洋发呆。一名随行的美国友人好奇地问:“将军,若把一支三万人马丢进敌军重围,您会怎么脱身?”张学良侧身,只回了一句:“若无毛泽东,走不了一千里。”
聊起 1936 年的西安事变,这事儿实实在在改写了近代中国的走向。一直有个让人忍不住琢磨的假设:要是当时局势没稳住,蒋介石没活下来,原本就绷得紧紧的各方势力平衡,会怎么塌掉?得说清楚,下面这些分析,都是照着史料里记的势力格局推的,没瞎编,就是想聊聊历史可能有的
1931年的东北,地图上标着44万东北军的番号,仓库里堆着26万支步枪、近300架飞机,可关东军的1.5万人马从沈阳城冲出来时,这些数字全成了虚的。
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,沈阳城北的北大营刚吹过熄灯号,营房里的士兵还没躺稳,柳条湖方向突然传来“轰隆”一声炸响,地都震得发颤。
一个穿着龙袍的老太太,一个穿着军装的大元帅,隔着生死和岁月,却做出了一个内核一模一样的盘算:江山可以丢,主权可以卖,但自己手里的那点权力,绝对不能让给自家人。
北荣总医院的病房里,蒋介石气若游丝。床边站满家属,神情紧绷。灯光昏黄,白床单发冷。一阵急促的呼吸后,他艰难抬手,示意蒋经国靠近。最后一句话,带着舌根发抖的咕哝,在室内震起涟漪:“张学良,不可放虎归山。”宋美龄低头不语,泪珠落入被褥。
1936年12月26日清晨,南京浦口火车站的寒风里,一列专列缓缓停下。当张学良穿着军装、面色凝重地走下车时,远在西安的东北军军营里,一个士兵正攥着家乡的旧照片喃喃自语:“少帅能把委员长‘请’回来,也能把我们带回去打鬼子吧?”
西安事变到底咋触发的?张学良为何敢这么做?红军的命运由此转折,本来就像走到悬崖边路,看着北风刮过,挺难有人能把命保住。今天网络上的很多说法都旋转着讲什么“历史选择”,其实也不是那么“历史必然”。张学良、杨虎城和蒋介石、红军之间的较量,没啥公式,纯靠现场的心思一
他刚把蒋介石从西安送回来,宋子文攥着他的胳膊直抖:“你不该来!”可张学良只笑了笑,没料到这一步会让他被关五十二年。
1946年1月的一天清晨,南京玄武湖畔阴风凛冽,国防部一间窄小会议室里灯火通明。参谋本部作战次长陈布雷刚端起冷茶,电话铃骤响。有意思的是,话筒另一端传来的并非军情,而是一句抱怨:“旧帽徽都摘了,队列还是东北味儿,怎么办?”坐在长桌尽头的何应钦淡淡回应:“编了新
打那以后,张学良让手下把红军长征的情报整整齐齐码在桌上,尤其盯着四渡赤水那几页——三万红军被四十万国民党军围得像铁桶,换作别人早成了瓮中之鳖,可毛泽东带着队伍忽南忽北,声东击西,时而佯攻贵阳逼蒋介石调兵,时而虚晃遵义引追兵分神,三个月里牵着四十万人的鼻子在川黔
那天夜里,苏军的坦克压过冻土的时候,有些哨兵根本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。
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,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暗流正在涌动。东北军少帅张学良的指挥部里,秘密会谈的烛光常常亮到深夜。李克农、周恩来、叶剑英这些关键人物穿梭在西安与延安之间,构筑起一条特殊的生命线。
1991年哥伦比亚大学,90岁的张学良突然拍着桌子说:“长征换谁领导,顶多走一千里就得垮!”这话让满座皆惊——他当年亲率东北军围剿红军,见惯了国民党军的追堵,咋会给老对手下这种定论?
但得知一部分义勇军失联后,他本人拒绝入关,而是选择了逆行,建立了东北自卫义勇军指挥部。这时留在辽西的义勇军各部大为感动,纷纷聚集在了黄显声旗下。
90岁老头坐在哥大录音棚,白发苍苍,语气平静得像聊家常,说出来的话却炸穿屋顶:“长征?如果换个人带队,走不出一千里就得散伙,你还别不相信。”说这话的不是历史学者,是当年带着东北军追着红军打、结果被打到怀疑人生的“剿总副司令”张学良,要是别人说这话,可能可信度不
1931年9月18日晚上,沈阳的天边还挂着一弯惨白的残月,像极了一把割开中国近代史咽喉的刀。
1931年9月18日夜,日本关东军预谋炸毁了距沈阳2.5公里的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路轨,却反诬为中国驻军所破坏,于当晚十时许,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进攻,挑起了“九一八”事变。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及太平洋战场帷幕的掀开。
94年前的今天,九一八事变爆发。这是国耻日,每到这个时候,国人就会感到痛苦。也正因这段历史的沉重,历史研究者们常常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探讨: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事变中,作为当时全国最高统治者的蒋介石,与掌控东北军政大权的张学良,究竟各自该承担怎样的责任?这个屈
曾经来这里,更多是出于接待需求 —— 外地客户朋友到访,我总是把这里当作一处 “景点” 安排,脚步匆匆,心思也多在应酬上。可这一次,是在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特殊节点,我发自内心地想故地重游,想亲手触摸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历史细节,想认真聆听那段岁月里的沉重回响。